|
艺术动态 Dynamic Arts >> >> |
侯黎明-------演講失落塊寶敦煌藝術 |
点击自动滚屏 |
发布日期: 2013-09-26 |
|
中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為大家介紹敦煌藝術。 | (佛教學系/礁溪報導)「綜觀世界各民族,唯有漢人有記史(錄)的習慣。」中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26日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N109階梯教室講授「敦煌藝術概述」時,他以專業、輕鬆活潑的方式,為大家介紹自己研究多年的莫高窟內各朝代所展現的各種窟型、石雕以及繪畫脈絡,許多同學聽了讚歎不已並踴躍發言,演講吸引了近90人前來聽講。 為了讓現場聽眾認識敦煌藝術的重要性,侯黎明以生動的肢體動作,介紹敦煌的地理位置、氣候、石窟形成的歷史、歷經朝代等,當一張張照片出現在大眾眼前,現場聽眾不時發出驚歎聲,侯黎明除了詳細介紹欣賞敦煌壁畫、雕像、繪畫、建築形式等技巧,他風趣的講說方式,令現場充滿笑聲,此外,他也分享自己在敦煌研究的心得,令大眾聽的津津有味。 侯黎明在介紹敦煌藝術的過程中,不忘引導大家尋找問題意識?他舉例,東漢明帝夜夢金人後問大臣「金人是誰?」一位大臣回答「是佛」,問題是,這位大臣怎知是佛?可見在東漢明帝之前,佛教早已傳入中國。過去大家認知,中國的藝術在唐宋時期形成高峰,自元朝以後逐漸走下坡,但侯黎明透露,近年來有了新發現,不排除將會改寫過去已認知的歷史。 「記錄歷史,不是只有文字,繪畫同樣也有記史的功能。」敦煌石窟自西元4世紀(西元366年)開建後至西元14世紀,期間便不斷地營建修復,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等多個朝代,其藝術風格融合了中國、印度、希臘、波斯、尼泊爾以及中亞其他地區的特色,透過石窟的展現,了解中國歷代的藝術風格演變、當代的宗教、舞蹈、音樂、文化等。侯黎明表示,佛教傳入中國後,改變原來造像方式,成為中國特殊造像技術,像是涅槃窟中的臥佛造像。此外,侯黎明也提到,敦煌裡許多建築、雕刻、壁畫等技巧,包括位於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其造像技術就連中國(現代人)也不及。 同學們難得聽到敦煌學者親自教授,也把握機會提問,包括原在敦煌洞窟中的經典,現保存情形?秦代兵馬俑的造像、元代雅俗等相關問題,侯黎明也詳細解答,他也鼓勵同學,多利用寒、暑假期間前往敦煌參學,實地認識、研究中國佛教的藝術;他也透露,敦煌藝術包括洞窟與實景大小的模型、壁畫臨摹版、複雕刻版等作品,預計將於2014年春季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1011226) 敦煌石窟小檔案: 敦煌石窟崖面開鑿南北連綿1680公尺,共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有壁畫跟塑像,這不僅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藏,同時兼具建築、雕刻、壁畫、歷史以及宗教於一體,是一座具有獨特性的沙漠遺址博物館,它也代表了西元4世紀至14世紀間,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從石窟內所發現的經典、藝術,開啟了近代「敦煌學」的研究風,也讓聯合國在西元1987年將敦煌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與圖:林淑妙) |  中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為大家介紹敦煌藝術。 | |   佛教學系碩一中文組蘇相達提問,有關原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經典,現保存情況。 | |  | 石窟內的壁畫,千年仍保有嶄新、鮮豔的色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