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  >>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揭开神秘面纱
点击自动滚屏 发布日期: 2013-05-01  | 
 
 
 
 
 
 

亚洲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即将于2013年4月29日至2013年7月28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4月19日下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安排展前媒体专场——“展品上墙”报道活动,活动引起媒体的强烈关注,包括电视台、通讯社、报刊、杂志、网站在内的二十多家不同类型中外媒体纷纷前来进行拍摄报道,现场气氛热烈。


下午两点,媒体到达本次展览的举办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媒体首先参观并拍摄了部分展览现场和布展环节,接着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员Cindy Lisica向媒体展示了沃霍尔收集的《时间胶囊》,《时间胶囊》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最后,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展览部主任Jesse Kowalski接受了部分媒体采访,他透露,“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上海站展览将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场馆特点量身打造,展品也将比香港站更多。本次展览除了400多件安迪•沃霍尔本人创作的作品,另外还将展出有关安迪•沃霍尔的文献资料和安迪•沃霍尔收集的《时间胶囊》。另外,展览现场还将安排特别空间播放安迪•沃霍尔拍摄的电影《帝国大厦》以及其它一些实验影片。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 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联合主办,纽约梅隆为首席赞助,尼古拉斯•钱伯斯和龚彦为策展人。该展览是一项亚洲巡展计划,所有展品皆来自美国匹兹堡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展览途经新加坡、香港,现来到上海,不久之后将巡展至北京,并于2014年到达东京,共历时27个月。

展览跨越安迪•沃霍尔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艺术生涯,按不同时期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共四百多件,代表作品包括:《金宝汤罐》(Campbell’s Soup Can,1961年)、《伊丽莎白•泰勒》(Silver Liz,1963年)、《杰奎琳》(Jackie,1964年)、《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67年)、《自画像》(Self-Portrait,1986年)等。

第一展区名为“人在纽约”,主要展出沃霍尔五十年代的作品。安迪•沃霍尔大学毕业后前往纽约发展,成为五十年代最成功的插画师之一。“人在纽约”展区展出了沃霍尔该时期的绘画和插画等创作,其中包括他为米勒鞋店所画的插画,这批插画空前成功,令他获得“画鞋的人”的美誉。

第二展区名为“工厂时代”。六十年代是沃霍尔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他将主要精力投入于绘画,从报纸、广告、漫画和其它流行文化中寻找题材。1962年7月,沃霍尔举办他的第一个波普艺术展览,展出了“金宝浓汤罐”系列的画作。之后他搬迁至纽约东边的银色工作室“工厂”,在那里制作比以前更大型的画作、雕塑和电影。六十年代后期,沃霍尔的画作已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象征。“工厂时代”展区展出了多件沃霍尔的经典之作,包括最早期的《金宝汤罐》系列、最广为人知的肖像画《玛丽莲•梦露》和波普艺术代表作《布里洛肥皂箱》等。而该展区另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由沃霍尔原创的《银色云》装置, 《银色云》是个放满银色气球的房间,观众将从漂浮于半空的银色气球之间走过。

此外,电影也是沃霍尔这时期极其重要的创作内容。除了展示沃霍尔在绘画和版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该展也将呈现沃霍尔电影的经典之作《帝国大厦》(1964),这部长八小时的电影,以纽约帝国大厦为拍摄对象,揭示了他对年轻一代电影制作人和录像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第三展区名为“闪亮星光”。对沃霍尔来说,七十年代是个极为精彩的时代。他搬到纽约百老汇860号一间较大的工作室,他所创立的《访谈》杂志,把艺术、时装、电影、模特界和上流社会连接起来。随着他的社交网络日渐广阔,大量社会名流、娱乐界红星等各类客户的肖像画委托订单纷至沓来,第三展区就是介绍沃霍尔这时期的创作。该展区除了展出大量名人肖像画外,也包括沃霍尔的自拍像。每张丝网印刷肖像画都是源于一帧宝丽来照片。

第四展区名为“人生苦短”。八十年代标志着沃霍尔艺术事业的顶峰,他不但选择与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合作,也开始尝试在艺术之外创业。他先后推出了《安迪•沃霍尔电视秀》及《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两套电视节目,参与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为摇滚乐队制作音乐片,并在时装秀及无数平面和电视广告中亮相。第四展区展示了大量沃霍尔出席社交场合时拍的照片、巨型画作《反射》以及他最后一个系列的《自画像》。

这一展区还展示了沃霍尔另外一项艺术计划——《时间胶囊》。

《时间胶囊》是一系列时间跨度为30年的展品——从20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一直到沃霍尔去世时的1987年,由612个箱子组成(主要是标准尺寸的纸板箱),沃霍尔一般用这种箱子来放置他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在搬入百老汇860号期间,沃霍尔想到利用纸皮箱创作一系列“时间胶囊”,以处理工作室和办公室的杂物。他把日常繁琐的信件、杂志、报纸、礼物、相片、公司记录及其他物品挑选一部分放入纸箱。这些资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了解沃霍尔的私人世界,以及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艺术文化环境。

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馆长埃里克•夏纳(Eric Shiner)说:“在逝世25年之后,沃霍尔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经常被误解的人物,他表现消费品例如亨氏番茄酱盒子以及表现玛丽莲•梦露的画作早已深入人心。”

“我们很高兴纽约梅隆能把安迪•沃霍尔的生活、作品和创造天才呈现给亚洲的城市。这些非凡丰富的藏品再次肯定了安迪•沃霍尔用他的生活和作品所诠释的这样一个概念——名声是飞逝的,艺术是永恒的。”埃里克•夏纳补充道。

纽约梅隆亚太区主席利格思(Steve

Lackey)说:“纽约梅隆对全球艺术事业有个承诺:通过我们居住和工作的社区使我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并进一步探索艺术。我们很荣幸可以赞助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并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呈现给亚洲的观众们。”

波普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刻影响了一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以致90年代以后形成了席卷中国艺坛的波普画风。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的符号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如今,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却依然在延伸。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也是波普艺术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本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回顾展,观众不但可从中探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蛛丝马迹,更可一窥安迪•沃霍尔其人其艺之究竟。从这些展品中,人们看到的是怎样的安迪•沃霍尔: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交际草、同性恋、恋物癖、男扮女装者、迷恋浮华时尚的虚荣的人……?也许,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安迪•沃霍尔。

伴随此次展览的还有一系列全面的教育项目,如“一拍成名”摄影区、系列讲座、儿童艺术体验活动、丝网印刷工作坊以及其它项目。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一拍成名”互动摄影区,观众可以自拍照片,并以波普风格的安迪•沃霍尔自画像形式展示于馆内大屏幕或制作胸章,体验一刻成名的乐趣。

Acclaro,一个位于纽约的全球翻译和定位公司,被选中将沃霍尔网站的教育部分翻译成中文(http://www.warhol.org/education/resourceslessons/?LangType=2052),另外还会有沃霍尔DIY波普IOS移动APP(此APP的汉化版在以下网址:http://www.warhol.org/connect/mobile)。

本次展览的英文版画册《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在商店有售。

                                                           798艺术区       雕塑在线      中国雕塑网     中国美术馆       美术同盟      中国国际艺术界      中国美术家协会
          雕塑中国        艺术中国      中国收藏网      中国陶艺网         新陶网        李勁藝術博客        景德镇陶瓷学院
                                                                                                      艺术总监:李 劲(中国一窑艺术研究会)    来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粘贴或转载图片.讯息应注明来源于本网站.受法律保护.版权所有不得将本网站图片.讯息用于商业用途                                                                                                                                            本网站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1024*768显示模式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