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是关山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广州美术学院将举办“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2012年10月25日到11月10日,“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将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同时,“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教学创作研究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本次展览特别选定10月25日——关老诞辰日为开幕时间,开幕式当天还将举办“广州美术学院关山月故居揭匾仪式”和 “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教学研讨会” 等一系列学术性纪念活动。 本次展览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协办,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承办,并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特别支持。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阳江,1935年进入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学习并得名“关山月”。他是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中国画家,继承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绘画理念,更倡导“笔墨当随时代”、“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艺术理念。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写梅著称,在民国至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在抗日烽火中完成的《从城市撤退》,到西北写生完成的《塞外驼铃》,再到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新开发的公路》,特别是与傅抱石合作完成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建国后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关山月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并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他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确立与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以关山月先生的艺术探索历程为主线,分三个主要篇章,按照八个专题陈列关山月各时期代表作品190余件,辅以关氏相关的手稿书信、书刊、剪报、相片等文献,力图通过由实物、音乐、图像、新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呈现关山月先生作为中国画大家的艺术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趣致。第一编战争岁月(1912-1948),以“漫天战火图为矢”、“志在写生行万里”两个专题,展现关山月先生三十年代末抗战主题绘画和四十年代西南、西北及南洋的纪游写生。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开启的纪游写生,正是关氏“万里行踪”的第一步,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从未间断,正如他所云:“不动就没有画”,强调在写生中创作,并在创作中体现写生鲜活的视觉体验和生命感受,从而形成了关氏艺术模式的重要特征。第二编建设新中国(1949-1979),以“改天换地建中华”、“革命圣地多诗意”、“教学相长辟新途”、“异域写生新气象”四个主题,展现关氏在20世纪50到70年代创作的关于建设主题、革命圣地、毛主席诗词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主题创作,同时也展示他作为教育家在中国画教学、写生上的探索。第三编壮心不老(1980-2000),以“磋磨笔墨力图新”、“丹青自在人未老”两个主题,展现了关氏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图新的艺术心境。经过岁月的磨砺,晚年的关山月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主张,依然坚持写生创作到老,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其中“祖国山河大地组画”当属晚年精品,代表了他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作为关氏山水画艺术合乎逻辑的延伸,晚年的花鸟画表现出了他对于笔墨精神的独特理解和对传统诗画模式的探索,更透露了一个经历过20世纪时代变革的知识分子内心的传统人文情结。 “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教学创作研究展”以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为主线,陈列展示关山月在广州美术学院时期的人物画教学部分示范作品及山水写生作品、教学示范照片以及由教学而产生的艺术创作等,结合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标志性大事件及中国画教学的变革、历年的教学安排、教学案例等史料,并通过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等教授对关山月当年教学思想的回顾,展现当年由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老师所创造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从旁佐证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是如何对广州美术学院乃至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迎接本次纪念活动,广州美术学院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关山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原居所进行修缮,力图恢复其生前生活原貌,并在室内墙面上开辟了相应的展示空间,展示关山月生活、创作活动图像、作品等。开幕式当天上午11时为“关山月故居”(叶选平书)举行揭匾仪式。 在关山月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这一系列纪念活动将完整地呈现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深入生活开展教学、创作的探索历程,展现其在艺术上的风貌,弘扬其高尚的艺术品格,梳理与传承岭南画派的学术精神,弘扬与扩大岭南画派当代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与繁荣我省美术教育事业。 ——广州美术学院 2012年10月22日 |